冠心病心肌缺血如何精准检查确诊?心电图靠谱吗?
在心血管健康领域,冠心病和心肌缺血常常被提及,二者紧密相关却又有所不同。冠心病是指心脏血管变窄,而心肌缺血则是因为心脏血管 “载货能力” 不足,导致心肌 “吃不饱饭” 而出现异常。对于我们来说,心肌是否缺血是关键,它是病根所在,而冠心病只是引发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如今体检日益普及,不少人拿到心电图报告,看到上面诸如 T 波改变、ST-T 改变等术语,再加上报告中 “考虑心肌缺血” 的提示,往往忧心忡忡。随后就医,医生可能会开具各种药物,然而服药后复查心电图,却发现这些改变依旧存在,让人困惑不已。实际上,心电图上的这些改变与心脏的电路有关,它对心肌缺血仅起到提示作用,并不能仅凭此就确诊冠心病或心肌缺血。就像汽车报警灯亮起,车仍能行驶,但不代表车没有问题,此时就需要进一步检查。
当我们前往医院,医生往往更关注血管是否堵塞,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,冠心病是心肌缺血的前提条件。如果血管畅通,心肌通常不会缺血。目前,针对冠心病血管狭窄,主要有冠状动脉 CT 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检查手段。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向血管中注入造影剂,以便观察冠状动脉的情况。
冠状动脉 CT 显像通过在手背上扎针,像输液一样注入造影剂,由于造影剂需快速大量注入,可能存在部分造影剂无法充分到达冠状动脉的情况,导致成像清晰度受限。而冠状动脉造影属于微创手术,将细管经手腕外周动脉直接送至冠状动脉,这样能使造影剂更精准地注入冠状动脉,成像更清晰,且造影剂用量较少。不过,冠状动脉 CT 显像使用较多造影剂,存在一定的造影剂肾病风险,冠状动脉造影则会对外周血管造成一定损害,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。
在诊断冠心病时,血管堵塞程度是重要指标。判断方法是对比血管狭窄处和周围正常部位的管腔直径,若狭窄处直径是正常处的一半,即认为血管堵了 50%,达到这一标准即可诊断为冠心病。但这个 50% 的标准,其实是在造影技术发明初期,由一群医学专家讨论确定的。虽被广泛应用,但它也并非绝对完美。因为血管堵塞程度与心肌缺血程度虽大多呈正相关,但也存在例外,比如一些血管未堵塞但出现微循环病变、冠状动脉痉挛等情况也会引发心肌缺血。
此外,还有部分患者做完造影显示血管没问题,却仍感觉身体不适;也有血管堵塞严重却未放支架仍长寿的案例。这表明,在冠脉 CT 和造影检查的基础上,还需要更个性化的检查与治疗方案,以更好地应对心肌缺血这一复杂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