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 分钟读懂冠心病与心肌缺血,一文搞懂心脏 “求救信号”
在学医之初,不少人可能和曾经的我一样,对心肌缺血存在误解,甚至怀疑它是个 “伪概念”。毕竟全身的血液都由心脏泵出,若心脏缺血,其他器官岂不是更危险?但实际上,心脏的供血机制远比想象中复杂。
心脏堪称身体里最 “任劳任怨” 的器官,它不断地为全身器官输送富含营养的血液,自己的供血却常被忽视。心脏将血液泵入主动脉后,会在主动脉上 “开两个小孔”,连接冠状动脉来给自己供血。主动脉直径约 35 毫米,而冠状动脉开口仅约 3.5 毫米,从面积来看,主动脉是冠状动脉开口面积的百倍,心脏从主动脉 “分得” 的血液量少之又少,却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。不过,好在冠状动脉输送的血液营养丰富,能勉强维持心脏的正常运转。
一旦冠状动脉出现问题,就容易引发关注。我们知道,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变窄,那冠状动脉狭窄就一定会导致心肌缺血吗?并非如此。以道路为例,原本四车道的路,若前方修路变成两车道或三车道,只要车流量不大,车辆仍能正常通行;只有当道路变为单车道,车辆才会拥堵。血管也是同理,当冠状动脉狭窄 20 – 30%,血液仍能正常供应心肌,不会出现缺血情况;只有狭窄程度严重,导致血液供应不足时,才会引发心肌缺血,此时心脏 “吃不饱饭”,就会通过胸闷、胸痛等症状向我们 “求救”。
冠心病与心肌缺血紧密相关,但又有所区别。每个人的冠状动脉粗细不同,医学上,当冠状动脉狭窄大于 50% 时,会被诊断为冠心病。然而,即使被诊断为冠心病,也不一定会出现心肌缺血症状。比如,本身血管较粗(类似六车道)的人,即便狭窄到三车道,血液仍能顺畅流通,心肌不会缺血,也就无需放置支架,通过药物治疗控制血管状况即可。
冠心病的诊断并非随意为之,必须有明确证据表明冠状动脉狭窄达到 50%,医生才会做出诊断。而且,冠心病并不等同于心肌缺血,所以部分冠心病患者平时可能毫无症状,却突然发生心肌梗死,这就是因为他们虽患有冠心病,但之前未出现心肌缺血,没有明显不适,从而忽视了自身病情。
医生判断是否患有冠心病或心肌缺血,不能仅凭猜测,而是需要依靠专业检查。那些不做检查就诊断心脏病并进行治疗的行为,显然缺乏科学依据。了解这些知识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心脏健康,及时察觉心脏发出的 “求救信号”。